文章搜索:

旅 游 服 务

洋县民歌渊源流长

洋县民歌中的劳动歌,不论是放羊、采茶、种洋芋,或是当长工、绣荷包均体现了劳动的艰辛。《长工歌》中唱道:炎夏里,“掌柜打的长把伞”,“太阳端晒我的脸”,“一天供了四合桶,掌柜打骂我死不中。”《放羊歌》道

文同与谢村黄酒

文同出任洋州知州那天,衙门前挤满了人。父老乡亲们想看看文大人坐堂的气派,文人雅土们想看看他画竹的技艺。这时,前任州官趁机讨好,大摆筵席为文同接风,还特地从南郑请来一家汉剧班子。可是文同无心做官,有

洋县地名趣谈

对洋县的地名加以分析,就会发现以下有趣的现象: 一、与数字相关联: 一心村(原二龙乡的一个自然村); 二龙乡; 三溪关(在原安岭乡

洋县谚语

商业、贸易类 不会生意经,买卖难兴隆。 忠厚不折本,刻薄不赚钱。 磨要勤锻,账要勤算。 做生意的不懂行,好像瞎子碰南墙。 货不停留利自生。 不怕利润少,只盼顾客多。 信息不灵,瞎子点灯。

洋县汉调桄桄

汉调桄桄是中国历史文化魅力城市汉中的地方剧种,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汉调桄桄有大戏、小戏之分。大戏为真人演唱,小戏则为杖头木偶戏。其杖头木偶小戏分布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一带城乡。

烟花

俗称“放花”。烟火生产品种达数百余种,主要有“竿子花”、“簸篮花”、“马花”等。施放烟火,多在盛大节日节庆进行。放花之夜,人群簇拥,争相观赏各式各样的冲天火花。1959 年,曾代表陕西赴北京参加建国1

洋县“妆社火”

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,洋县到处是欢乐的海洋、喜庆的世界。每天都有近百辆彩车,在中午时刻,就开始了环城大游行,让洋县人及各地的游客,一饱从古到今的眼福。 你看:妆社火--让社火的芯

洋县民歌民谣

民歌 歌词多为七言四句,也有二句、六句、八句的。分为独唱、二重唱、盘山歌等类型。唱法有四种: 1 、固定曲调。多为高腔演唱,曲调不变,歌词可改。如《这山望见那山高》、

碗碗腔的研究

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。又名“灯碗腔”,“阮儿腔”。前者因击节乐器小铜碗和演皮影需用灯盏照亮子而得名;后者因主奏乐器阮咸(即月琴)而得名。l958年易名“华剧”,一般仍称“碗碗腔”。碗碗腔在形成过程中吸收

洋县社火

洋县社火,起源于元末明初,以明清最盛,它是以装哑剧的表现形式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。最初多以高跷、竹马,以后逐渐发展成单台、悬台社火。按类型可分为抬社火、地社火和骡马社火三种。现主要以抬社火和地社火为主,

联系电话: 0916-8221576 邮编: 723300 地址: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洋州镇
朱鹮梨园景区管委会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242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