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调桄桄是中国历史文化魅力城市汉中的地方剧种,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汉调桄桄有大戏、小戏之分。大戏为真人演唱,小戏则为杖头木偶戏。其杖头木偶小戏分布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一带城乡。 汉调桄桄杖头木偶戏有600年的历史。它萌芽于元末明初,形成于明代,明代万历时期已非常成熟,明代末年已很流行。李自成、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在行军作战之中都带有桄桄木偶戏班,他们将汉调桄桄木偶戏传遍了汉水流域、长江南北,甚至传到西南边陲。该剧种为梆子戏,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,咏白念唱的发音均为洋县方言,其曲牌现存120余首,剧目651个,脸谱100余幅。该剧种表演形式为桄桄艺人唱念,并操纵杖头木偶完成各种戏剧动作。 汉调桄桄杖头木偶戏很有个性。一是有明显的原生态性。传承人李天明、杨丑娃等人,唱腔正宗,表演原汁原味;二是传统剧目丰富,板腔音乐完整;三是群众基础深厚,人们喜闻乐见。“吃面要吃洋县梆梆子,看戏要看木脑壳(即木偶)桄桄子”是洋县老百姓的口头禅。它对研究我国戏曲艺术、地方剧种演变规律、汉水上游民俗、群众文化之特质及人们的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扫一扫 在手机上阅读
筑牢安全防线 喜迎“双节”
文化惠民进景区 真情演出庆元旦
缤纷烟花照亮洋州古城,梨园夜空闪烁璀璨光芒
朱鹮梨园有机农产品展销中心即将建成投运
长按屏幕识别二维码
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